• 第一章 站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发挥学生主动性(上)

    2.发挥学生主动性(下)

  • 第二章 创办国学试用班,改革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创办国学试用班,改革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 第三章 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慈心关爱

    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慈心关爱

  • 第四章 引导学生直逼学科前沿,狠抓博士生论文的质量

    引导学生直逼学科前沿,狠抓博士生论文的质量

  • PPT与讲义

    1.课程PPT

    2.课程讲义

本讲座共分四部分:一、站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创办国学试验班,改革课程体系;三、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慈心关爱:四、引导学生直逼学科前沿,狠抓博士生论文的质量。每学年至少给本科生上三门课,给大一学生上课,讲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在讲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课程中,不仅讲训诂,而且讲义理,不仅讲知识,而且讲价值,讲为人为学之道,讲传统哲学的现代性创造转化的意义。注意用语言、姿态、眼神与同学们交流,还不时走到台下,边走边讲,启导大家敞开心灵,与前贤作思想对话。讲授 《 四书 》 《 老子 》 《 庄子 》 《 礼记 》 等中国古代哲学名著时,常常是师生平等地围坐一堂,人手一份有古代注疏的竖行繁体字文本,抑扬顿挫地诵读原著,随处讲解字词读音、含义及每章的义理,不时联系生活实践,发挥古代思想对于几青年人的健全人格,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价值,又不时启发学生自己讲。组织课堂讨论,从资料查询到小论文的形成,从课堂上的讨论、讲评,到堂上堂下的交流,教会了同学们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写论文,如何遵守学术规范,如何独立思考等等,大大调动了他们学哲学、学国学的积极性。自 2001 年在武汉大学创建国学试验班,坚持十多年,这可以看作是对现有分科式的西化教育体制的补充和完善。力图改变时下我国大学文科教育分科太细和不重视原著经典的状况,强调文、史、哲、艺的综合,强调原著经典的研读,强调木土性与世界眼光的结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摸索出二套有效的大学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国浙专业人才。我们革新教学形式与手段,采取单独开课、小班授课,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深度讨论问题;有意识地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让学术论文走进国学课堂,使得国学班的教学内容表现出鲜明的开放性与前沿性;聘请海内外专家为国学班上课或演讲,开扩同学们的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带学生去曲阜、邹县等地,去历史文化遗址寻访、考察;引导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即古籍数据库与网络的方法;鼓励同学们创办内部习作刊物 《 志学 》 。武汉大学国学试验班是国内最旱创办的国学本科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兄弟院校随后创办国学班,均认真参考了武汉大学国学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案。 2007 年武汉大学正式增列国学专业博士点和硕士点,并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自此,我校培养国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体系完备。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格守学术规范的训练。学术的创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特别对我们人文学科来说,尤其不容易。人文学研究的前提是积累,没有相当的积累,根本不能进入研究阶段,即使进入了研究必阶段,也仍然要不断积累。强调甘于寂寞,不要追逐时尚,急于自售。做人文学术要慢慢来,做细一些。要对第一手原始资利一和海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真正做到竭泽而渔,才可能做出厚重扎实的研究成果。要求学生要严格引证引述并规范表达,一一注明出处,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剽窃。要用功于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探索、反思、解释与批评,养成此种能力。坚决反对时下的虚浮不实的学风。教师要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切实地帮助学生怡情养性,塑造人格。主张教授要教,导师要导。希望大家反省一下,我们每位教师究竟有多少时间、精力用在学生身上,用在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上。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心体贴,善于诱导、启发。我常常推荐学生到海内外名校深造,或到一些部门、单位就业。平日时常接济贫困学生。指导博士生做高难度的选题,认为凡是成功的博士论文,既有问题意识,又精专,有学科交叉,直逼学科前沿。已培养了十来位有相当学术造诣的博士,目前在国内中国哲学界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章 站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第二章 创办国学试用班,改革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第三章 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慈心关爱

第四章 引导学生直逼学科前沿,狠抓博士生论文的质量

PPT与讲义

课程团队

  • 郭齐勇
    武汉大学

    郭齐勇,男,汉族, 1947 年 10 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 1978 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 1978年考上硕士研究生,师从萧芝父、唐明邦、李德永教授。 1984 年毕业留校在哲学系任教。 1989 年 1月晋升为副教授。 1992 年 8 月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93 年 3 月晋升为教授,同年 10 月增列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 ISCP )会长,现为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学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国际儒学联合会( ICA )理事暨学术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曾被邀请为美国哈佛大学和日本关西大学的访问学者,德国特里尔大学和我国台湾政治大学的客座教授。曾到哈佛大学、东京大学、‘ 11 -稻田大学、慕尼黑大学、莱比锡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一泞尔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讲学,到英国伦敦国工学院、比利时兽汉大学等校出席学术会议。从 1993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改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1995 年),湖北省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2004 年),湖北省政府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 年),以及国家级教学名师( 2006 年)称号。

    郭齐勇

    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