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绪论

  • 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构成

    人体的基本构成

  • 第二章 运动系统

    骨总论

    关节总论

    上肢骨

    上肢骨连结

    下肢骨

    下肢骨连结

    躯干骨

    躯干骨连结

    颅骨及其连结

    肌肉总论

    上肢肌

    下肢肌

    躯干肌

    肌肉工作分析

  • 第三章 内脏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生殖系统

  • 第四章 脉管系统

    脉管总论

    心脏

    血管

  • 第五章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总论

    周围神经

    中枢神经

    感觉器官

  • 拓展资源

    振动杆展示

    运动系统病症

    普拉提

    拓展阅读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所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目前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第二,优秀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及儿童少年运动员选材形态学基础的研究;第三,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第四,人体结构机械运动规律的研究;第五,运动损伤形态学基础的研究。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会用辩证的、唯物的观点去认识运动中的人体,认识各种客观事物。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加深对体育技术动作、常用身体练习方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健身知识、提高技术水平、预防运动伤病。为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及健身指导工作进行储备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学习后继课奠定基础。

  运动解剖学课程的特点是直观性非常强,所以授课和学习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对标本、模型、图片的观察,以及结合活体的实践学习。

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应努力做到:

  1.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学生解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开拓专业理论的素质和使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实践环节:鉴于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加强实验环节尤为重要,通过观察和观看模型、标本、挂图、幻灯、投影和录像等等,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有利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可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的教育方式,如课堂讨论、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4. 改革教学手段:倡导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如投影、幻灯、录像、CD等,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丰富学生学习活动情景,调动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绪论

第一章 人体的基本构成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三章 内脏

第四章 脉管系统

第五章 神经系统

拓展资源

课程团队

  • 麦全安
    广州体育学院

    麦全安,男,1965年3月生,广东鹤山人,1987年7月本科毕业于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988年脱产进修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1997年5月硕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专业运动生理学方向,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管理第一线,1993年获得讲师资格,2000年获得副教授资格,长期担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曾经授课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学基础、组织学、运动员选材学等,除教学工作外,还从事教学管理工作,2000~2004年任广州体育学院大专部副主任,2004~2007年任学院成人教育部副主任,2007~2012年学院评估办公室副主任,现任广州体育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本人还是广东省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广州市两级评估专家库成员。

    麦全安

    广州体育学院

  • 李国君
    广州体育学院

    李国君

    李国君

    广州体育学院

  • 王春阳
    广州体育学院

    副教授,主要担任运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运动损伤与预防,同时展开解剖学基础理论方面的实验性研究,关注运动医学的最新进展,在多家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主要有《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柔韧性、本体感觉与踝关节损伤的预期性研究》、《国际体育舞蹈运动损伤的调查和分析》,解剖学基础方向的研究性成果有《关节软骨最表层结构的胎龄形态学电镜观察》、《关节软骨胎龄形态学光镜观察》,其它如《数字化虚拟人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体育中的应用前景》等。独立完成《运动解剖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研究》等三项院管课题,并发表教学论文《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王春阳

    广州体育学院

  • 周蓉晖
    广州体育学院

    副教授,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广东省康复学会会员。主要承担了本、专科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新闻、体育艺术、民族体育专业的《运动解剖学(一)》、《运动解剖学(二)》、《组织学》、《运动解剖学》、《解剖学基础》等课程的讲授。课堂教学非常认真负责,语言表达清晰,思维敏捷,逻辑性强,业务素质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了运动解剖学讲授的课堂教学质量,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培养学生“学会”和“会学”本领及分析、综合、运用和评价能力,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显著。因材施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学得到了教学督导组专家和系、教研室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好评。2000年度被评为“优秀教师”。 2003年获广州体育学院“教学基本功大赛参赛奖” 。 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教材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 先后参加了《中国高校体育课生理负荷的计算机监测系统》等1项国家级和3项省部级,主持了5项院校级科研课题。在《临床康复》、《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国家核心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3篇, 参加了《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应用时间生物学》等3部学术著作的编写工作,参加了《学校卫生学》、《运动解剖学(二)》等教材的编写。先后获1项省级“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全国性学术团体“优秀学术论文奖”。

    周蓉晖

    广州体育学院

  • 王小燕
    广州体育学院

    副教授。现任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广东省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85年6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广东医学院医疗系,同期至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解剖教研室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至今。1997年被评为学院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学院先进工作者。2003年9月被学院授予2001、2002学年度教师优秀称号。主要担任了运动解剖学(一)、运动解剖学(二)、组织学、解剖学基础的讲授。授课对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社会专业、体育艺术专业。授课对象的层次,全日制专科、本科、研究生;成人教育专科。 工作期间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乓乓球运动员桡腕关节形态结构的X线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有氧健身运动对城市老年男性体质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运动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等及其他体育类核心刊物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近20余篇;主编教材1部;主持完成院级课题近10项,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研究方向,体育康复保健。

    王小燕

    广州体育学院

  • 王玉昕
    广州体育学院

    教授。本人从事教学工作已将近20年之久。多年来,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健康情感的培养,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推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学习方法的掌握,抓好知识的应用及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在课程开设方面,主要有《运动解剖学》、《体育环境学》,《细胞生物学》及《流行病与传染病的预防》等必修和选修课程,讲授的对象包括成人教育、专科、本科及研究生各种层次。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技巧,教学效果获得绝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教学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理念,多年来,在完成教学的同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工作。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运动与骨的健康。此外还进行了体育与环境、国民体质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参与完成了省、厅局、学院各级别的科研课题,撰写的论文如《青少年时期体育活动对中老年后女性骨密度的影响》《健身运动对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的影响》《室内外空气污染与健身环境》《游泳运动中水环境的污染的与卫生评价监测》《广东省中年科技人员与机关干部体质现状的调查分析》等先后发表在中国体育科技、体育学刊等体育及医学核心刊物上,并参与了《医学科研基础》 《体育 健康 环境》 《体育社团实体化初论》 《广东省成年人体质研究》等教材与论著的编写。

    王玉昕

    广州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