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1.1《当代中国》导学课

  • 2 中国方位:我们的新时代

    2.1 新时代的科学依据

    2.2 新时代的发展态势

    2.3 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2.4 新时代的“两个没有变”

    2.5 新时代的深远意义

  • 3 中国面貌:新时代的国家形象

    3.1 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

    3.2 新时代国家形象的总体概述

    3.3 新时代国家形象存在的问题

    3.4 构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路径

  • 4 中国意境: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4.1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4.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4.3 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

    4.4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 5 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1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

    5.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

    5.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路径

    5.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 6 中国信心:“四个自信”的深厚底蕴

    6.1 道路自信的基本内容

    6.2 理论自信的基本内容

    6.3 制度自信的基本内容

    6.4 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6.5 为什么要坚定四个自信

  • 7 中国治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

    7.1 以德治国的基本内容

    7.2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

    7.3 德法相依的治理智慧

  • 8 中国奇迹:经济增长之谜

    8.1 中国奇迹是什么?

    8.2 中国奇迹的政治原因

    8.3 中国奇迹的经济学解释

    8.4 中国经济奇迹的文化原因

    8.5 中国奇迹何以延续?

  • 9 中国活力:创新改变中国

    9.1 科技创新与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

    9.2 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之一

    9.3 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之二

    9.4 中国科技创新的优势与挑战

    9.5 创新驱动是引领未来中国发展

  • 10 中国梦想: 中国为什么能?

    10.1 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

    10.2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0.3 中国为什么能?

    10.4 民族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

《当代中国》是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线,聚焦新时代的成就和变革,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受教特点而精心打造的思政类通识选修课。本课程把握新时代国家的热点,由思政课教师设计课程主线,邀请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聚焦处在全球化视野下当代中国的诸多问题,从各自角度或研究层面展开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阐释。通过专题教学,帮助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学会从跨学科视角,立足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的发展,学会从不同学科、多维视角解读有关中国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理解中国话语,提升理性爱国的能力,进而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课程组精心提炼了十个专题。即《中国方位:我们的新时代》《中国面貌:新时代的国家形象》《中国意境: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信心:四个自信的深厚底蕴》《中国治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中国奇迹:经济增长之谜》《中国活力:创新改变中国》和《中国梦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 绪论

2 中国方位:我们的新时代

3 中国面貌:新时代的国家形象

4 中国意境: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

5 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 中国信心:“四个自信”的深厚底蕴

7 中国治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

8 中国奇迹:经济增长之谜

9 中国活力:创新改变中国

10 中国梦想: 中国为什么能?

课程团队

  • 代保平
    湖北经济学院

    1997.9-2001.7江汉大学政治与法律系,历史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士。2001.9-2004.7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研究生、硕士。2004.9-2007.6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2007.7至今,湖北经济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工作。现任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历史学心理学教师党支部书记。 长期从事战后国际关系史、党史党建的研究工作,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当代中国》等课程。在《历史教学》《中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战后美国对印度尼西亚外交政策研究(1945-1965)》1部,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主持并完成教育厅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近年来主持策划课程《当代中国》在湖北省产生较大影响,成为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示范课程,《光明日报》《湖北日报》《湖北新闻》等媒体对此报道近百次。 人民日报社首届新时代网红思政课教师、首届湖北省思政课名师示范课堂、2017年学校首届教师授课大赛一等奖。多次获得湖北经济学院教学优秀奖一等奖,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教学优秀奖,湖北经济学院工会活动积极分子、先进班主任等多项荣誉。

    代保平

    湖北经济学院

  • 叶晓东
    湖北经济学院

    1976年12月出生,副教授,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2007年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湖北省中国德国史学会学会理事。曾被评为湖北经济学院先进共产党员。在《国际论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历史教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参加)省部级、厅级科研项目近10项,出版《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美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研究(1958-1963)》专著1本。

    叶晓东

    湖北经济学院

  • 丁君涛
    湖北经济学院

    2005.09-2009.06,就读于山东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09.09-2012.06,硕士就读于东华大学历史学专业;2012.07-2014.07,在武重集团从事党务工作;2014.09-2017.06,博士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史专业;2017.07-今,就职于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中国经济史研究》、《西域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丁君涛

    湖北经济学院

  • 朱宝林
    湖北经济学院

    2009.09-2012.06,硕士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国际关系专业;2012.07-2014.07,在湖北广播电视台从事记者工作;2014.09-2017.06,博士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国际法专业;2017.07-今,就职于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探索与争鸣》、《理论与改革》、《江南社会学院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一项、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一项、湖北经济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各一项;参与学术著作三部。清华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学术共同体”成员;湖北省国际关系协会会员。

    朱宝林

    湖北经济学院

  • 冯连军
    湖北经济学院

    2012年9月-2018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博连读),获法学博士学位。2018年7月,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讲师、湖北经济学院《当代中国》课程组成员,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中国》等课程。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4项,主持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一般项目1项,参编学术著作1部,在《社会主义研究》、《学校党建思想教育》、《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论点摘编。 曾获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5-2017),全国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实践团队”指导老师(2016),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16),湖北经济学院新进教师教学演练决赛二等奖(2018)等荣誉。

    冯连军

    湖北经济学院